新版《三国演义》一共95集,至今已完整看了三遍,常看常新,越看越精妙,总以为它才应该排在四台甫著之首。说它精妙,因为它依托历史舞台大配景,人物众多,关系庞大,幻化莫测,融历史、政治、战争、人物于一体,集权谋、智术、兵法、心理于一身,展现了天时、地利、人和乃制胜之道的人类社会基本纪律。在第三遍观影的历程中,随着情节的生长,我时不时都有一些新的认知和感悟,或因为剧中某人的一句话,或因为某个战略,或因为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或因为某个事件的效果。
这些感悟在经由前两遍观影的铺垫和酝酿后,突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让人连连受益。正如那句话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观影也是如此,好的影片同样让人收获良多。
现将《三国演义》几点观影感悟归纳如下:魏蜀吴三国相比,曹操优势有三:一者挟天子以令诸侯,执天下牛耳;二者曹操既知人善任又有盘算又懂兵法,此点胜过刘备孙权;三者魏军步兵骑兵骁勇善战,陆战履历十分富厚。刘备的优势有四:一者为汉皇后裔,人称刘皇叔,有天然政治优势,又是仁义之君,善得人心;二者有天下最顶级谋士辅佐,人称卧龙凤雏二者得其一便可安天下,而刘备两者兼得,此点完爆曹操孙权;三者武将实力最为雄厚,封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吕布死后,五人中任何一人都是天下无敌,此点又完败曹操孙权;四者占据天下之腹荆州,又以西川为总部基地,足可养兵一两百万,待天下有变,出西川,兴兵于荆州,攻许昌平定中原,伐东吴一统天下,都极为便利(此优势随着关羽大意失荆州而一去不复返)。孙权优势有三:一者孙权虽不懂兵法,但胸怀博大,极善用人;二者东吴仰仗长江天险,水师天下无敌;三者人杰地灵,能人层出不穷,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频频拯救东吴于危难之中。刘备因何起家?因何发家?又因何败家?桃园三结义真可谓中国历史上一段兄弟情谊的经典代表。
东汉末年,董卓祸乱,袁绍召集天下诸侯共伐董卓,刘备前去会盟,但因只有兄弟三人而被各路诸侯讥笑。谁料此时董卓麾下第四猛将华雄带兵前来攻杀,并一连斩杀盟军两员上将,且都不到一个回合。盟军皆手忙脚乱,无人敢再应战,接下来便上演了关羽温酒斩华雄,且不到一回合。
盟军更是赞叹,于是袁绍封刘备三人为讨伐董卓第十九路军。可以说,刘备因关羽一战而名扬天下,今后于浊世中开启了革命事业,走到哪儿都能得点体面。
因此,刘备起家,可以说靠关张二兄弟,尤其是关羽。可刘备革命事业一直不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度流离失所,如丧家之犬。三顾茅庐之后,请得孔明出山,今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荆州,攻西川,事业节节攀升。
因此,刘备发家,靠的是诸葛亮。但刘备攻取西川后,留关羽守荆州,关羽却因狂妄自大,视天下英雄如草芥的孤独性格支付了凄惨价格,丢了荆州,败走麦城,被东吴吕蒙斩杀。
丢了荆州,刘备的战略优势瞬间不复存在,日后诸葛亮北伐不得不绕一个大圈子,当年隆中对第三步化为泡影。更悲伤的是,关羽之死导致张飞日日酗酒使气打骂军士,效果反被部将夜里谋害。更更悲伤的是,关张之死导致刘备哭天抢地一意孤行发三十万雄师伐吴,最后兵败身死。
呜呼,一个关羽,丢掉了荆州,害死了张飞,害死了刘备,害死了蜀汉三十万雄师,拖残了刘备匡扶汉世的大业!真可谓,成也关羽,败也关羽!关羽的性格问题,诸葛亮老早就提醒过刘备,但刘备视刘关张三兄弟情谊高于君臣大义,虽对两兄弟有过规劝,却无有效惩戒制约,作为主公,此刘备之过也!蜀汉原本共有N次时机平定中原:其一,关羽若不失荆州,则蜀汉可按隆中对第三条战略,从荆州兴兵,中原指日可定。而荆州丢掉后,蜀汉只能出汉中、宝鸡、雍凉一带攻伐曹魏,翻山越岭,路途艰险,戎马行进粮草运输极为未便。其二,关羽张飞死后,刘备一意孤行亲率三十万雄师远赴千里攻伐东吴,导致大北而归殒命白帝城,从而致使蜀汉伤筋动骨错过了最好的伐魏时机,不得不花费数年时间重新积累戎马钱粮,来日再择机发兵。否则,蜀汉纵然没了荆州,尚可保留相当实力,平定中原依然胜券在握。
其三,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魏延请命领5000精兵穿秦岭山脉偷袭空虚的长安,诸葛亮审慎不允,下令稳扎稳打。后司马懿叹曰:“诸葛亮若能穿秦岭偷袭,长安早就丢了。”由此反映,诸葛亮一生审慎,但在遇上司马懿这样的天下第一能守之敌时,审慎却成了他险些唯一的缺点。其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用参军马谡驻守战略性据点街亭,马谡追随诸葛亮多年,平时才器过人颇有盘算,可第一次带兵时却刚愎自用,违反诸葛亮的作战指示将军队驻扎在孤山之上,最终被魏军断了水源,导致街亭兵败失守。
魏军占领街亭后,便可从街亭包抄诸葛亮雄师后路,蜀军面临有去无回的威胁。诸葛亮只得速速退军,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洒泪斩马谡。从其时的双方形势以及厥后的效果来看,街亭若不失守,第一次北伐应该是诸葛亮最好的一次时机。
街亭失守,虽在马谡违反军令执行不到位,但诸葛亮难辞其咎,这应该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用人失误。其五,司马懿驻守雍凉,盖住诸葛亮东进长安的门路,诸葛亮发现司马懿乃一强敌,便用离间之计使魏帝曹睿调离了司马懿。但雍凉魏军一败,司马懿便不得不被再次启用。
司马懿的坚守不战,让诸葛亮北伐费劲了心神,拖延了北伐历程,最后也拖死了诸葛亮。其六,蜀汉重臣李严策反了魏廷四周的孟达,孟达拥兵十万,本已与诸葛亮约定兴兵直取洛阳擒拿魏帝曹睿,如此便端了曹魏老巢,直接获胜。惋惜,孟达起兵欠坚决慢了一步,司马懿截获了诸葛亮提醒孟达尽快兴兵以防有变的密信,攻杀了孟达。
北伐的神来之笔功亏一篑。其七,第四次北伐,蜀军刚刚大北魏军,本应乘胜追击,却因粮草殆尽退兵。
何以?蜀汉运粮官苟安贪酒怠慢,军粮延误十日才送达,葬送了诸葛亮又一次大好时机。其八,诸葛亮见司马懿坚守不出,最后设计截获了曹军军粮,没了粮食,司马懿不得不发兵夺粮,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最后终于带兵进入诸葛亮的大陷阱——囤积军粮的上方谷。
诸葛亮一把火,上方谷便成为火海,魏军本应人粮俱焚,然而,司马懿刀架脖颈准备自刎之时,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仰天悲号:“天助曹,不助刘啊!”回去便与世长辞,留下先帝未尽之业和身后的无限遗憾。蜀汉,原本最有一统天下的优势,最后却碌碌无功,成为三国中最先死亡者。
本有N次时机灭曹,却频频无功而返,这些时机中,最稳操胜券的自然是保有荆州而从荆州兴兵,但荆州早早地被关羽败掉了。日后诸葛亮每次北伐不顺,总要哀叹纪念荆州,而这原本就是他二十多年前在未出茅庐便已三分天下的隆中对时定下的战略。诸葛亮努力了,但大业,从来都不是一小我私家所能决议的。
历史已成定局,诸葛亮六出祁山未能完成匡扶汉世的遗业,甚至都无法战胜曹魏,究其泉源,也只有归结为三个因素: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敌的存在,运筹帷幄、排兵布阵、权谋心术、奇门遁甲,无人是他对手。
三国演义中,只有三小我私家可以与诸葛亮拿来比肩:庞统、周瑜、司马懿。庞统号称凤雏,与诸葛亮齐名,世称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安天下,但他与诸葛亮一同归于刘备,且为了刘备大业早早地舍生取义,因此欠好比力。
东吴周瑜,因心生嫉妒而掉臂孙刘同盟与孔明斗计斗法却屡败,最后箭毒攻心郁郁而终,气绝前迸发哀号:“既生瑜,何生亮?”司马懿掌兵于诸葛亮北伐曹魏危难之际,因胸怀韬略极善防守,最终拖死了诸葛亮,但在与诸葛亮较量的数年中,司马懿频频中计,屡吃败仗,因此也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那么诸葛亮最后败了吗?可以说败了,但他败给了天意,败给了自己的身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因此,身体是革命的资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诸葛亮若多活几年,我对蜀灭曹很有信心。周瑜,乃江东第一能臣。
公元208年,曹操兴八十三万雄师攻伐东吴,被周瑜长江之上一把火烧得灰飞烟灭,赤壁之战遂成为三国最著名战役。这么才气满腹的国之栋梁,最后是怎么死的呢?与其说是中了曹仁的毒箭,不如说是在跟诸葛亮斗法的历程中被自己活活气死的!周瑜性情有缺陷,气量太小,容不得比他更强的人!正如诸葛亮提醒刘备提防关羽未来因性情误事时所说:“周瑜才气本不在我之下,可他却屡败与我,为何?性情使然啊!”由此可见,才气虽然重要,可欲成大事,必须好好磨练性情,能容,能忍,以致高品性!反观厥后的司马懿,为何能笑到最后,因其腹有才气,能容,能忍!诸葛亮北伐时和司马懿斗法着实经典,诸葛亮战术奇谋幻化莫测,司马懿虚极静笃雷打不动,两人非要致对方于死地,却又一直僵持在雍凉,可谓百年不遇的天敌。
所谓天敌,就是天生的敌人,何以能成为天生的敌人,只有对对方的性情、才智、用兵等等了如指掌,到处参透对方心理,反治于人,如此方能称之为天敌。然而,百年不遇的天敌,却也是千载难逢的知音!诸葛亮和司马懿虽在战场上是天敌,但他们心田都视对方为知音。两人各为其主,唯有使出满身解数斗个你死我亡,才气效忠尽责,才是当世好汉,这就是英雄相惜之情!其实,诸葛亮算是司马懿的救命恩人,没有诸葛亮,司马懿断然不会获得重用,甚至早就被正法了。
因为,曹操临死前告诉儿子曹丕:“司马懿是个天下奇才,没有他的相助,你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你要牢记,永远要防着司马懿!”曹丕死后,把这句话传给了儿子曹睿。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对着诸葛亮的木像倾诉伤感,哭到一半,就被朝廷而已兵权。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自古以来都是这个原理。三国经由半个多世纪的战乱,最后的赢家是谁?司马氏!在其时,司马家族乃百年王谢望族,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天下闻名,朝廷也对此司马家族心存忌惮。
曹操正是有鉴于此,生前防着司马懿,临死前再三嘱咐曹丕永远要防着司马懿,效果曹家四代硬是接力换防,最终也没能防住!何以?原因有三:其一,曹氏短命,司马懿长寿。历史总爱捉弄人,身为君王,本可以养尊处优,效果曹操之后,曹丕活了39岁,曹丕之子曹睿活了35岁,曹睿之子曹芳委曲活了43岁,却在儿童时期就被司马懿夺了政权,沦为傀儡天子。而司马懿,一口吻活到72岁,熬死曹操,熬死曹丕,熬死曹睿,熬死诸葛亮,熬尽曹魏气数,终于熬来了天时,熬到了春天。
由此可见,身体确实是革命的资本啊!其二,司马懿有才,不用不行。司马懿胸怀韬略,通晓兵法,深谋远虑,堪称天下奇才。曹操虽善于用兵,但跟诸葛亮相比只能认怂,曹魏没有人能抗衡诸葛亮,除了司马懿。
因此,司马懿不能杀,必须留着用,既用既防。其三,司马懿能忍,能藏!从曹操到曹芳,曹家四代君王及亲贵一直提防着司马懿。曹操、曹丕时期不让其掌兵,不仅不让其掌兵还多次试探他的野心,甚至还送他玉人旦夕相伴作为曹家的线人,倘若司马懿言谈举止稍稍按耐不住,则非但招致杀身之祸,九族都可能被夷。到了曹睿时期,诸葛亮开始北伐,曹操原先那些一起打山河的谋臣战将都已不在了,曹魏剩下的部将一个不如一个,曹氏亲贵独霸着朝政,还是不用司马懿。
可是,几场败仗下来,眼看顶不住了,才不得不开始启用司马懿驻守雍凉反抗诸葛亮。但即即是这样,曹氏还是坐卧不宁,一惊一乍。因此,司马懿一会儿被用,一会儿被贬,三番五次,好不折腾。
但司马懿在曹家眼前是什么反映呢?泰然自若!俨然一副一心为国任劳任怨的死忠容貌!最终,诸葛亮死了,蜀军退了,司马懿被而已兵权,回家养老。然而,早在其带兵期间,他以严明的军纪,用兵的才气、宽阔的胸怀和对士兵的关爱获得全军将士的拥护,赢得了军心,为日后夺取政权奠基了军事基础。同时,虽其失业在家,但其宗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已在朝廷继承重任,朝廷官员也不乏亲几势力。
厥后,司马懿冒充中风不治,权臣曹爽信以为真并携幼帝曹芳及文武百官出城巡猎,司马懿乘隙一举拿下京城并胁迫太后公布诏书诛杀曹爽,幼帝曹芳沦为傀儡,曹魏大权终归司马懿。263年,司马昭灭蜀。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建立西晋政权。
280年,司马炎攻灭东吴。三国履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乱,最后终归司马氏。曹爽在被司马懿捉拿时说:“司马懿,你赢了,我们曹家四代人换来的山河,你只用一天就获得了!”司马懿说:“我挥剑只挥了一次,但我磨剑磨了十几年呐!”司马家族,确实是个神奇的家族。
俗话说,富不外三代,可司马家族在司马懿之前就已是百年望族,加上厥后西晋东晋的154年,就两百多年了!司马家族的秉性基因一脉相承,时常出现出同样的气质,司马懿的韬光、隐忍、凶残,即是司马家族的经典代表!想来,司马家族的恐怖,与其家族教育的乐成肯定是密不行分的。《三国演义》末端,鹤发苍苍耳聋目昏的司马懿听完儿子司马昭对朝廷动态的汇报后,慈祥地对孙儿司马炎说:“炎儿,坐这儿,再背。”幼小的司马炎靠在爷爷怀里,口中发出稚嫩的声音:“院中有榆树,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感慨颇多,不行盛举,暂且记下以上几点。《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众多,关系错综庞大,在我心中最为深刻的还是诸葛亮与司马懿这对天敌与知音。
但诸葛亮臆则屡中多智近妖,塑造得过于完美,反而显得不切实际。而司马懿韬光养晦隐忍能熬,却恰恰与这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之人生相契合。克日,回首结业后这十来年,越觉察得自己先前意气风发激情无限自信未来可做世界首富的状态恰似诸葛亮,而十年后的今天,履历了些许磨难挫折却依然耐着性子不忘初心摸爬滚打的样子又像极了司马懿。
想必人生即是如此吧,进也好,退也罢,得道就行。攻也好,防也罢,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人到中年,我越发喜欢司马懿。@屋后的秋天#三国演义##文史之旅#。
本文来源:亚博yabo-www.xmguanlai.com